

10月23日,“文明泉州”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位于鲤城区的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探访这所百年老校如何以文明为底色,书写新时代育人篇章。
走进校园,可见同学们相遇时亲切的问候、在走廊与楼梯自觉礼让、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的身影,文明成为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这所创办于1908年的学校,历经117年风雨,始终将“文明”二字贯穿办学始终,成为烙印在无数“通政人”心中的精神基因。
“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教孩子学做‘文明通政人’。”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党委书记曾凤蓉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庄重的国旗下讲话、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有趣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文明的种子。校史馆中陈列的百年校史、十年一辑的《通政往事》,更是滋养文明传承的重要养分。

参观金苍绣制作。林劲峰 摄
在曾凤蓉的引导下,采访组一行参观了艺术楼闽南非遗传习所,欣赏南音、木偶、金苍绣、刻纸、花灯等非遗项目的传承成果;走进校史馆、图书馆和科技楼,欣赏学校少年宫成果展,感受学校“全人教育”办学主张下的丰硕成果。

欣赏提线木偶表演。林劲峰 摄
文明素养的培育,在通政中心小学并非孤立进行,而是深植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沃土中。学校构建“全人课程”体系,开设50多门跨学科课程和常态化活动,让文明教育如盐入水,浸润学生成长全过程。

参观手工作品。林劲峰 摄
“五育融合,最终要落脚于‘行’。”曾凤蓉表示,学校通过德育铸魂、智育启慧,让文明理念生根;体育强基、美育润心,让运动场和艺术空间成为陶冶文明情操的课堂;劳育赋能,日常劳动成为检验文明习惯、深化责任担当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通政·海峡少儿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们在音乐之美的熏陶下,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更培养了耐心、韧性和感恩之心。琴弦上磨砺出的品格,正是美育滋养文明素养的生动写照。

“通政·海峡少儿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们正在表演。林劲峰 摄
文明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家校社协同发力。学校通过常态化开展“小手护古城”“志愿服务进社区”等文明实践活动,让师生和家长在参与中践行文明理念,形成“一个娃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影响一片区域”的育人合力。
近年来,通政中心小学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等172项国家、省、市级荣誉,2023年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5年5月,学校成功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成为鲤城区本批次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这份荣誉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曾凤蓉说,学校将持续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让文明的根脉在课堂里扎得更深,在家庭中开得更艳,在社区间传得更广,使百年积淀的“通政文明密码”,成为学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在这所百年老校里,文明正以看得见、听得懂、做得来的方式,融入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绽放出新时代的育人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