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南安市梅山镇坚持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主线,将“深耕细作”理念贯穿工作始终,通过体系构建、文化浸润、典型示范与实践养成,探索出一条具有书香侨乡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道路。梅山镇连续12届获评省级文明乡镇,所辖蓉中村、格内村、埔仔村等3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2所学校获评省级文明校园,文明和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已成为梅山镇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和亮丽名片。

梅山镇全景图
坚持以体系之“深”厚植乡风文明沃土
纵深推进构建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推动乡风文明从“软引导”迈向“硬支撑”,夯实发展根基。
一是建强党建引领体系。成立由镇党委书记挂帅的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划分“镇-村-组”三级责任网格,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近三年累计召开专题调度会12次,协调解决民生难题34项。推行“支部联建+文明共创”模式,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文明共育,将支部共建机制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镇已组建40余个联建对子。
二是拓展文明宣传体系。坚持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矩阵。线上运用23个镇村政务新媒体平台,打造乡风文明宣传窗口,镇官微“今日梅山”累计推出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等特色专题105期,总阅读量超30万人次,连续八年获“泉州政务微信最具影响力公众号(乡镇)”称号;线下推进价值可视化工程,建成光前公园、埔仔村禁毒公园、双拥走廊公园等各类公园24个,打造主题文化墙22处,实现“一步一景皆育人”。

光前故居
三是创新基层治理体系。筑牢乡风文明的治理根基,升级改造镇级综治中心,建设集视频监控、网格化平台等一体化数字大屏,接入高清视频523个,实现对重点区域、公共场所的全天候监控覆盖。创新提炼“道理、伦理、哲理、心理、合理、法理”的“六理”工作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法庭指导、多元疏导”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注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提升治理温度和效能。今年来,全镇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15起,调解成功率达99%。
坚持以文化之“耕”涵养乡风文明根系
发挥文化滋养作用,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文化魅力。
一是筑牢文化根基。建设南安(梅山)侨批展示馆、李光前故居纪念馆、李引桐事迹陈列馆等涉侨展馆,串联73146部队烈士陵园、双拥主题广场、3个红色足迹点等精神地标,深度挖掘光前文化、侨批档案、双拥传统、扶贫事迹、红色故事等本土资源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导向,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乡风文明教育矩阵,年均覆盖群众超2万人次。

开展以“探访幸福蓉中 体悟伟大变革”为主题的“行走思政课”。
二是营造书香氛围。充分发挥“光前学村”“蓝园学村”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优势,成立梅山教育委员会统筹规划,持续推进“书香名镇”品牌建设。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如福光基金会乡村儿童阅读项目,获赠图书8000册;依托李成智公众图书馆,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个,布局百姓书屋22个,构建起全域覆盖、便捷高效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形成崇文重教、好学上进的文明风尚。

福光乡村儿童阅读项目向光前学村捐赠图书8000册。
三是传承侨捐文化。传承弘扬华侨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推动侨捐文化代代相传,侨捐公益慈善精神已成为梅山乡风文明的鲜明底色。一方面,以民生实事项目为载体,激发群众共建共享热情,如水口村360余户村民自发捐款210余万元修建英山桥,全镇400余家单位和个人踊跃捐资超千万元支持芙蓉新桥建设;另一方面,搭建传承平台,推动成立镇、村及校级教育基金会20余个,累计吸纳社会捐赠超7000万元。
坚持以创新之“细”树立乡风文明典型
以创新为引领,以埔仔、蓉中、格内三个全国文明村为标杆,通过典型引路、细处着力,推动文明理念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移风易俗树新风。埔仔村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为载体,以慈善公益为抓手,结合现代价值导向,重点围绕婚丧嫁娶、民俗节庆等制定文明公约。如,将“让路精神”写入村规民约,形成“礼让成风”的和睦氛围;推行“集体公办+精简贡品”节庆祭祀模式,年均节省开支超百万元;制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实施细则,年均节约30万元注入村慈善基金。

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二是全龄服务润民心。蓉中村以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核心,打造“15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圈”,构建“一书院、两基地、三中心、四场馆、五广场、十走廊”文明矩阵,常态化开展“培根”文化学堂、寒暑期青少年研习营、“情暖故里”大学生社会实践、“老年晚晴”文娱活动等,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出全龄参与、文化滋养的生动局面。

晋福文化馆开设木偶制作体验课
三是激励机制促参与。格内村以南安市热心公益的村民“兰姐”之名,创立南安市首家积分超市——“兰姐积分超市”,将人居环境整治、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志愿服务等文明行为量化为积分,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同时,设立“红黑榜”定期公示家庭文明表现,定期举行本镇“文明家庭”“最美志愿者”等颁奖仪式,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截至目前,已有超千名村民获得积分奖励,25户家庭成为梅山镇“文明家庭”的典范,30人获评“最美志愿者”。
坚持以实践之“作”滴灌乡风文明日常
通过丰富实践活动、搭建参与平台、深化创建内涵,推动乡风文明融入日常、做在经常,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一是在文体实践中育民风。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老年人运动会、广场舞大赛、篮球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年均举办百余场次。积极挖掘和培育乡土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组建村级广场舞队、篮球队、南音社团等文体队伍,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明和谐的淳朴民风。
二是在志愿实践中聚民力。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凝聚民心、服务民生、传播文明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镇村联动、覆盖广泛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互帮互助、热心公益的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全镇成立23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近万人,围绕“一老一小”、助农帮扶等民生领域,年均开展爱心义诊、环保志愿等特色活动270余场。其中,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组建环保志愿队,大力开展镇区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梅山镇获评“省卫生乡镇”。
三是在和谐实践中促民和。把乡风文明建设与南安市和谐村(社区)创建深度融合,打造文明和谐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一方面,着力培育“幸福蓉中”“智慧灯光”“鼎诚心·先锋行”等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治理温度的村级品牌;另一方面,以项目拉练、片区竞赛等方式,定期组织村(社区)开展创建成果交流,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目前,全镇已有10个村(社区)获评南安市“和谐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