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激励同学们提高汉字书写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近年来泉港区鸢峰小学组织开展了丰富的书法课和书法兴趣小组,并从2023年开始推出“我为学校书校名”活动,入选的校名作品将被悬挂于校门,每月更换,还给孩子们颁发收藏证书。截至目前已有近20名学生的作品被挂上校门。此举无疑是一次“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是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的一次有益探索。
作为学校的重要文化标识,校名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和文化特色,还具有很强的符号互动功能,是一个学校的“门面”。在不少人的固有印象里,校名要么是大家墨宝,要么是名人书法,泉港区鸢峰小学却打破常规,把校名的“题字权”交给学生,并时常更换,这种做法确实是别出心裁。展示结束后,学校还为作者颁发收藏证书,换下的“校名”也会被永久收藏,并计划建立“校史记忆库”。
把校名交由学生来写,看似小事,却带来诸多好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当他们看到自己书写的校名被挂在学校大门,吸引着过往行人、家长驻足品赏,当老师的赞赏、小伙伴的羡慕敬佩充斥耳边,当他们亲手接过校长递过来的收藏证书,那种自豪感和荣誉感,则会无比令人振奋。这份真实可感的尊重和认同无疑将增强孩子的自信,让书法学习变成充满乐趣与意义的成长体验,这段经历也将成为成长路上一抹熠熠生辉的底色。同时,这一做法还将给其他同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让他们看见成长的更多可能,从而唤醒他们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对学校而言,收获的则是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学校把校门口变成学生作品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孩子们的努力成果有了展示空间,其中传递出的尊重和信任,将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校名背后的历史与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成为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传承者。更进一步看,此举其实也在告诉学生,除了成绩,他们的兴趣与努力同样值得被看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
此外,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学生的书法为校名题字,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将推动更多孩子执笔为剑,继续为传统文化添彩,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作为一所扎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农村完全小学,此举还将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也在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要让此类活动持续焕发活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努力。学校可以在课程体系、师资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给予更多配套支持,进一步拓展活动形式,让书法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家长应积极配合,鼓励孩子在家坚持练习书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支持,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与平台。唯有如此,方能使书法教育成为滋养学生的文化底色。
“我为学校书校名”活动是一场“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尽管孩子们的笔触仍稍显稚嫩,但是学校愿意给他们成长的机会,懂得尊重“不完美的价值”,有足够的耐心陪伴他们走向成长,静待花开。与书法艺术之美相比,学校这种教育理念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弥足珍贵。(吴志明)